“小华找到了新的工作,现在我们父子会定期打电话聊聊生活日常,一切都很好,谢谢检察官和社工没有放弃小华……”3月26日,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接到了小华(化名)父亲打来的电话,得知小华目前工作和家庭关系都很稳定后,检察官立即和社工分享了这则喜讯。
小华曾是相城区检察院未成年人观护基地的一名观护对象。2023年8月某天晚上,小华与同行的朋友一起撬开了路边烟酒店的门,盗走了店内现金及香烟价值合计人民币7万余元。随后,小华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同年9月,案件被移送至相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审查起诉期间,承办检察官第一次看到小华就发现了他与同龄人之间的不同,易暴躁、冷漠、自我放逐。为了全面了解小华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检察官决定联合驻院司法社工同步对他开展社会调查。司法社工接到委托后,即刻与检察官明确调查对象、访谈提纲,形成详细全面的社会调查方案。
“我腿不能走路,管不了他,他爸平时只会干农活,父子两人见面就要吵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在小华的家中,小华母亲抹着泪说。原来,小华家里有四口人,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在家务农,有一个哥哥在外务工。因与小华沟通较少,父亲和哥哥经常对他非打即骂,使得小华与家人的关系已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初中毕业后,小华上了几个月职高就离家去外地打工了,在火锅店担任服务员,平时他为人讲义气,所接触的朋辈群体较为复杂,容易意气用事。
被朋友几句话一挑唆,一念之差,小华跌入了犯罪的深渊,可谁一开始就是“坏孩子”呢?
“小华小时候很乖巧懂事,他妈腿脚不便,他从5岁就开始帮助家里做家务了。”检察官和社工走进小华从小生活的村子,村里人对他的一致评价是他本质不坏,只是因为家人疏于管教,才会行差踏错。
“‘问题少年’的背后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价值追求。”考虑到小华归案后有坦白、认罪认罚、赔偿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结合社会调查报告内容,2023年11月29日,相城区检察院对他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设置十个月的考察期。
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间,检察官携手司法社工对小华开展了精准帮教,定期对小华及其父亲开展亲子教育沟通指导,从家庭教育重要性出发,帮助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从小到大你只会否定我,打骂我,你根本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2024年2月,在相城区检察院心理咨询室,经过司法社工长达2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叛逆的小华终于第一次声泪俱下地“控诉”父亲这些年对自己的亏欠。
再好的说理也不及孩子的眼泪更有说服力,小华父亲在听完小华的心声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父子两人终于敞开心扉,开始平等、温和地交流。
“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关系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因此要建立正向循环。”司法社工说。在小华家里,父亲的严格管教方式和小华的叛逆行为相互作用,因此要鼓励小华和父母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比如小华要主动承担家务,帮助家里干农活,通过实际行动获得父亲的认可。父亲对小华也不再是习惯性地批评说教,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与他一起规划未来,让父子关系得到和谐发展,让家庭成为他成长的坚实后盾。
此外,针对小华的情况,检察官与司法社工还为他制定帮教计划,通过一步步提高他的法律意识、提升情绪控制能力、优化朋辈关系帮助他实现改过自新。
“检察官姐姐,我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有时候看到身边朋友脾气暴躁我还会劝他们冷静,平时我也会定期和家里人联系,看着爸妈和哥哥因为我的改变脸上笑容越来越多,我感到十分满足。”今年初,检察官与司法社工对小华再次开展定期回访时,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新的生活状态,从他的眉眼之间,能看出小华对自己现状很满意,人也变得鲜活起来。
近年来,相城区检察院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基本原则,通过机制建设、数字赋能、精准帮扶、多元救助等方式,积极推进高标准司法社工服务站建设,为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全方位全链条的帮教服务。自2024年以来,该院已通过引入驻院司法社工开展帮教66人次,顺利通过附条件考察的未成年人20人,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