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贴标机、一台灌装机,几个四五十岁的半文盲妇女……在三间出租屋内,这些成了制造某国际知名化妆品的“最高配置”。这是江苏苏州警方破获的一起从销售假冒化妆品的标签、纸盒,到生产、销售假冒化妆品犯罪案件中的一个场景。脏乱不堪的地面,墙面污渍明显,狭小的空间里,假冒商品的包材随地乱推,膏状化妆品装在简易桶中,简单的流水线,这便是“国际大牌化妆品”的出生地。2019年2月 25 日,“标签商”杨某因涉嫌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批准逮捕。目前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2018年年初,苏州市相城区黄埭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该辖区内一处车间可能是生产假冒化妆品产品的工厂。警方对此展开侦查。随后,警方陆续捣毁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三个制假窝点,并在苏州、昆山、沈阳、徐州等地将赵某、孙某等人抓获。到案后的工人李某交代,他们的主要有两个“干活”的窝点,A处负责贴标、塑封、周转货物, B处负责组装包材及灌装。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张某交代说:“在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和我一样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基本都是小学毕业的半文盲,我听说有个小作坊招人就来了,顾老板给我一小时10块钱的工资,一天8小时。”
80后的赵某本在苏州市工业园区经营一家艾灸馆,还注册了一家医药科技公司,但艾灸馆刚开业收入不好,也需要资金投入。为了赚快钱,2016年年底,赵某找来同学孙某商量合伙做化妆品生意。两人瞄准了某国际知名化妆品牌,想在大品牌的商业利益下分一杯羹。两人租用了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的三处民房作为生产车间,并添置了塑封机、贴标机、灌装机等生产设备。手下的顾某负责管理工人,产品生产得“风生水起”。随后的“销售”中,赵某从网上寻找下家,根据客户要求,真假掺卖或全部售假。他的“客户”遍及全国。沈阳的张姓姐妹便是其中之一。张某玲在沈阳经营一家化妆品批发部。赵某以正品价格的4.8折甚至3.3折的“惊人”价格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给张某玲及其妹妹张某彩,合计金额89万余元。作为行里人的张姓姐妹都心知肚明:赵某的货如此便宜,一定是假的。但两人仍在自己经营的批发部内将这些货销售给不特定消费者。除了张姓姐妹,南京的朱某,成都的许某、刘某,徐州邳州的郭某、薛某都是赵某、孙某的下家。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赵某和孙某制造假冒化妆品需要原材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该品牌的标签及纸盒,这些原料从哪里来?据到案后的赵某交代,他出售的假冒化妆品都记录在一份电子清单中,找到这份清单后,警方看到了赵某与供应商之间的详细交易记录,其中,“小强”的名字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清单中的“小强”是不是就是赵某团伙的供应商?警方随即对“小强”立案侦查。2019年1月19日,“小强”在广东省惠州市落网。原来,事情还要追溯到2010年。“小强”原名姓杨,那年,杨某是无锡一家印刷厂的调墨工程师,深谙印刷调墨技术。赵某对这位“技术达人”在心里很是佩服。2016年,赵某得知杨某去了广东惠州,很快联系到他,并向其透露自己需要大量某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的标签及纸盒,需要杨某提供“支持”。考虑再三,杨某答应为赵某提供货品,后杨某又将生意分包给黄某和林某。目前已查实,杨某销售给赵某的非法制造的某品牌化妆品注册商标标识合计6种,数量达18.7万余套。